2.1如何理解客观思维

关于人择原理悖论,一般解假设不带视角的客观思维是基础思维模式,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特定视角转化成客观思维中的信息。各种人择原理假设之间的争论(如SSA vs SIA)也就是不同转化方法间的争论。之前批判过了,先按下不表。

而视角基础思维(PBR)假设视角思维是基础思维模式,那么它就需要对所谓客观思维做出定义和诠释,既如何以视角思维定义客观思维。以及为什么客观思维和特定的视角思维不能混用。

1.一个类比

之前说过视角地位类似公理,而且不同视角间的逻辑混用可能会造成悖论。这就和几何中的不同公理系统类似。把欧几里得的第五公理换一个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公理系统,比如球面几何。如果把欧式几何里面的结论,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用在球面几何分析里就会导致悖论。(当然如果混用的结论在两个公理系统下都成立就没事儿,但混用本身依然是错误的)

而视角基础思维也是基于同样道理不能混用。比如说从我的视角思考“我是男人”就是真命题。而从一个女人的视角看“我是男人”就是伪命题。大家都明白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我们不会把不同视角的思维混在一起,认为同一个命题既真且伪。

2. 客观思维:想象的中立观察者视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思维可以理解为从一个想象的中立观察者的视角思考。从这样的视角看来就没有真实的人、物、地点或时刻处在逻辑起点因而具有特殊性。而“我”、“现在”等索引词都指向一个假象的视角中心,因此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外部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上帝视角”等等都可以看作为这种客观思维的诠释。

3. 客观思维:综合多个视角的元分析

客观思维还有一种间接的诠释方法:既考虑多个不同视角的逻辑分析。把它们中相同的部分认定为客观。也就是说,客观思维是基于视角思维的二阶分析。它包含多个视角思维中不随视角变化而改变的共通结论。这个诠释比想象中立观察者视角更复杂些,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往往更多指的是中立观察者思维,但这个诠释没有额外假设实体,也因此更严谨。

4. 与索引词独特地位的冲突

不管用上面哪种诠释,索引词的特殊性和对待多个个体的中立性始终是冲突的。

如果把客观思维理解为想象的中立观察者思维,那么客观思维和第一人称思维就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中立观察者可以对某种假设参照类中的个体无差别对待,而第一人称思维则会对本身的视角中心(自己,现在,这里等)特殊对待。它们分别在不同公理系统下合理,但不能混用。

而元视角客观思维的中立性体现在无差别对待不同视角的思维,它并不意味在任何特定视角思维中要中立对待所有个体。它完全承认第一人称思维中视角中心的特殊地位。只是认为这种独特性不能跨视角,所以没有客观意义。(既在小明的思维中小明是特殊的,在小王的思维中小王是特殊的。中立性体现在认可这两种思维都合理,而不是要求小明在思维中把自己和小王同样对待)

这种冲突也能解释为什么自我定位概率(self-locating probability)逻辑不自洽。下一章说这个问题。

(插句题外话,以上两种诠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在绝大多数问题里是完全一致的。且两种诠释的客观性都是相对的。不同的问题对中立观察者有不同的要求。如果问题只涉及一个房间,那么想象一个相对于这个房间的外部视角就足够客观了。如果涉及整个地球,那么就要把想象的中立视角“拉远”,以此类推。而元视角客观是相对于考虑的视角范围的。比如只考虑所有人类的视角的元分析和考虑所有物理实体的视角的元分析所包涵的共通方法和结论的范围就可能不同。而传统解中把不含视角的客观分析直接认定为基础思维模式,它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就是原始且绝对的。这也是为什么传统解千方百计要把对多人的中立性和视角中心的特殊性融合在一起:因为它认为中立性是基础,任何视角下都必须承认。)